“一带一路”能源互联网方案正式发布_资讯_线缆世界网手机版
“一带一路”能源互联网方案正式发布
日期:2019-04-26 13:09  来源:中国能源报


​425日晚,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举办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对接一带一路成果发布会上,《一带一路国家能源互联网研究报告》和《全球能源互联网落实一带一路发展报告》正式发布。与此同时,合作组织与联合国机构、有关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大学等签署6项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和一带一路建设。


据合作组织研究测算,2050年,一带一路国家能源互联网总投资将达27万亿美元,其中电源投资20万亿美元,电网投资7万亿美元,新增就业岗位2亿个,一带一路国家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比重超过80%,亚洲、非洲人均年用电量分别达到7000千瓦时、1500千瓦时,让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和现代电力服务。


加快形成五横六纵亚欧非能源互联网骨干网架


刘振亚在致辞中表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配置、使用的重要平台,实质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提高能效和电气化水平,让化石能源回归工业原材料属性,将根本解决资源匮乏、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健康贫困等全球重大挑战,开创人类和平、繁荣、幸福的未来。


刘振亚指出,一带一路国家能源互联网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发展思路是对接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和三条蓝色经济通道,统筹开发一带一路国家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在加强各国国内电网建设基础上,打造新亚欧大陆桥通道、中蒙俄通道与东北亚通道、中国-中亚-西亚通道、孟中印缅通道、中-巴通道、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通道、中国-中南半岛通道与南太平洋通道七大电力走廊,形成五横六纵亚欧非能源互联网骨干网架,为各国提供安全、经济、清洁、永续的电力保障,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促进国际能源合作与设施联通建设加速落地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能源资源富集,能源领域合作是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国家能源互联网以清洁能源开发和电力互联互通建设为重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打通能源互联互通瓶颈,切实推进经济共同发展,为沿线国家能源电力发展和合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搭建新框架。


合作组织在对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社会、资源禀赋、能源供需等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国家能源互联网构建方案,为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打造新引擎、搭建新平台,促进国际能源合作与设施联通建设进入加速落地阶段。


《一带一路国家能源互联网研究报告》对接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和三条蓝色经济通道,分析提出七大电力走廊的发展基础、发展思路与互联互通方案,规划67项重点工程,路径长度12.6万公里,输送容量4.1亿千瓦。报告同时阐明了一带一路国家能源互联网建设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价值。


《全球能源互联网落实一带一路发展报告》阐述了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实现五通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全球能源互联网践行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七大重点领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产能投资、金融合作、生态环保合作、海上合作、人文社会及其它领域交流合作,提出实施扩大共识、清洁发展、互联互通、电能替代、创新驱动、能效提升六大行动。


----贸联动新模式助力现代工业体系建设


成果发布会上,合作组织分别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西亚经社委、世界气象组织、莫斯科动力学院、埃塞俄比亚能源部与海合会电网管理局等签署6项合作协议,在联合研究、项目推进、信息共享、能力建设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在一带一路国家加速落地。


根据协议内容,合作组织将与有关机构围绕能源转型与电力清洁化、水能等清洁能源规划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评估与预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绿色友好居住环境等领域共同开展联合研究;促进西亚地区国家以及与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推动符合多方共同利益的电网互联项目,成立联合工作组、利用一年时间完成埃塞-海湾地区联网项目预可研。


据介绍,合作组织研究提出的电----贸联动发展新模式,将有效解决非洲等一带一路地区能源电力短缺和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同时满足新兴产业园区用能需求,助力现代工业体系建设。


以中巴通道为例,研究提出建设中国新疆至巴基斯坦660千伏、800千伏直流工程,实现中国西部和巴基斯坦互联互通,推动巴基斯坦成为沟通中国、中亚和中东能源大通道的枢纽。


*凡注明来源为“线缆世界全媒体”, “线缆世界原创”或“线缆信息研究院”皆属线缆世界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编译类文章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线缆世界全媒体”, “线缆世界原创”或“线缆信息研究院”的作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