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启动会召开_资讯_线缆世界网手机版
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启动会召开
日期:2021-09-08 10:44  来源:国家电网




9月7日,我国第一笔绿色电力交易达成,绿电交易试点启动。这是电力领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实践,是促进能源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大机制创新。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党组成员连维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在北京会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孟振平在广州会场共同启动绿色电力交易试点。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电投、中国三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陈国平主持会议。





连维良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启动表示祝贺。他指出,绿电交易试点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举措,是引导全社会加快低碳转型的重要示范,是新能源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向世界提供绿色产品中国方案的重要探索。


要充分考虑电网运行、电源结构等实际情况,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框架下,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机制衔接,完善交易制度,稳妥推进绿电交易试点工作。


一是坚持消费者自愿,优先推动有绿电需求的用户参与交易;二是坚持循序渐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增加绿电交易品种;三是坚持积极引导电网企业做好绿电交易的组织实施,更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





辛保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体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和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使命,彰显了我国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国家电网公司充分认识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碳工作部署,在国内率先发布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制定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1-2030年),提出一系列科学务实举措并大力推进落地实施,努力争当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推动者、引领者、先行者。


开展绿电交易,对于完善我国电力市场体系、实现绿色电力供需的有效对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能源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开展绿电交易,一方面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全面反映绿色电力的电能价值和环境价值,提升绿色电力产品的发电收益,有力促进新能源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为电力用户购买绿色电力、实现产品零碳需求提供更加便捷可行的购买途径,有效满足用户的绿电消费意愿,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开展绿电交易前新能源供需情况分析


辛保安指出,国家电网公司始终从全局高度来认识和推进绿色电力市场建设,创新交易方式,优化电网调度,应用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促进供需双方对接,积极支持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工作。大力推进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着力提升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全面促进电力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建设,全方位服务新能源发展。


公司建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云平台,累计接入新能源场站超过200万座,服务上下游企业超过1万家。目前,国家电网并网风电、太阳能装机4.75亿千瓦,其中分布式新能源装机8200万千瓦;今年1至8月,公司经营区域新能源发电量539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近40%,新能源利用率不断提升。


公司将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的指导帮助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电网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的枢纽平台作用,促进绿电交易高效实施,为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网青海电力调控人员开展绿电实时成分监测分析


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开展相关市场机制研究,编制《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方案》及《绿色电力交易实施细则(试行)》,开发应用e-交易电力市场统一服务平台,实现了市场范围全覆盖、市场服务全支撑、市场数据全贯通。



国家电网公司员工通过新能源云平台分析清洁能源消纳情况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已有222家市场主体申请参与交易,意向电量约100亿千瓦时,市场需求旺盛,参与主体广泛,为绿电交易试点顺利启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启动会以视频形式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公司经营区各省(区、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电力交易机构负责人,各电力企业有关部门负责人,用电企业、科研院校、专家学者、行业及国际组织代表,公司总部有关部门及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

*凡注明来源为“线缆世界全媒体”, “线缆世界原创”或“线缆信息研究院”皆属线缆世界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编译类文章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线缆世界全媒体”, “线缆世界原创”或“线缆信息研究院”的作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